展現邁向碳中和決心 成大研討會邀諾貝爾得主分析儲能材料發展是永續關鍵

報導記者
記者陳祺昌 / 台南市報導   2022-01-17 15:14
點閱2125
分享至Google+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

佈局循環經濟,國立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(Hi-GEM)1月17、18日在力行校區綠色魔法學校崇華廳舉行「2022 HIGEM國際研討會」,17日上午舉辦開幕典禮,特別邀請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惠廷翰教授(M. Stanley Whittingham),以「儲能是實現無化石能源的關鍵」為題跨海演講。來自日本、澳洲、加拿大等國際專家學者聚焦於低碳煉鐵創新技術發展,研討會涵蓋鋰電池、超級電容、太陽能電池、燃料電池等重要議題,展現出成大積極與全世界一起努力邁向碳中和的決心。
 
成大研發長林財富致詞表示,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契合成大核心方向,發展永續解方、尋找新型永續材料,努力以堅實的研發能量,為台灣以及全球社會做出貢獻。
 
「2022 HIGEM國際研討會」邁入第二屆,擴大集結美國、日本、澳洲、加拿大、德國、波蘭、中國等17位國際專家學者分享智慧成果,今年的線上論壇帶動參與人數與規模皆創新高,共同交流綠能材料的最新技術與未來展望。中鋼公司特別重視此次交流,由技術部門助理副總經理劉宏義率公司技術研發團隊40人與會,產官學研共約150人齊聚這場盛會。
 
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、鋰電池發明人惠廷翰教授(M. Stanley Whittingham),以「儲能是實現無化石能源的關鍵」為題演講,分析全球能源發展趨勢,他認為要達到淨零永續的願景,其中的關鍵是儲能材料的發展,鋰電池從1972年發展至今,被廣泛運用在電動車及各種電子產品,「未來再生能源的發展也離不開儲能系統」。惠廷翰教授分析,目前商用鋰電池僅使用不到30%的理論電容量,能量密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,他也和與會者分享在正極材料改質技術方面的突破。惠廷翰教授最後強調,「降低鋰電池生產過程的碳排放,以及如何乾淨回收,更是儲能產業走向永續的關鍵」。
 
此次研討會特別與全球碳中和目標接軌,擴大議題範圍探討「低碳煉鐵」,日本TYK集團執行長武田幹治(Dr. Kanji Takeda)透過「氫能煉鐵技術發展」分享指出,對於天然資源缺乏的日本和台灣來說,以氫氣代替煤炭來煉鐵可大幅削減鋼鐵製造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,但同時強調,「如何獲得低成本和足量供應的綠色氫氣,將是趨近碳中和境界之重要挑戰」。
 

點閱2125
分享至Google+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微博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

留言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