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說表示,「腦血管疾病」的病人除部份為自發性腦出血外,仍以急性缺血性(梗塞性)腦中風為主要病因,而目前「機械式取栓」的「血管內治療」技術,在國外臨床試驗中亦進展到了部份病人可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長到16至24小時,也增加了許多發作時間超過6小時,如睡眠中發生中風病人,可以接受治療的機會。
腦中風是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關鍵,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因素。2017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數據中,雖然排名略降,「腦血管疾病」仍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之第4名。中風防治有賴民眾的早期發現與及早就醫,因此台南市衛生局也推出了台語發音的「嘴歪臭奶呆、走路腳歪歪」這句口訣,幫助民眾快速記憶與方便判斷中風發生的可能主要症狀。
張哲肇還說,為增加可治療的病人族群,改善中風病人的預後,許多臨床試驗不停的進行著。而近期最受矚目的進展就是所謂的「機械式取栓」技術(Mechanical thrombectomy),目前此類使用導管進行的相關技術統稱為「血管內治療」(Endovascular treatment,EVT)。過去在面對腦部大血管阻塞的病人,即使可施打血栓溶解劑,仍可能治療效果不佳。病人若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療效不佳或是無法接受施打,可能接著會發生嚴重腦水腫、顱內壓上升而意識昏迷等,嚴重者可能需要進一步接受顱骨切除減壓的開顱手術,甚至仍可能有生命危險,目前此一部份雖未有健保給付,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,仍有改善預後與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