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為延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,培育新一代修復人才,規劃辦理「第一期臺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」,其中首發課程邀請本市登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「泥作(土水)」之保存者呂新義,以市定古蹟西華堂右外護龍作為實作學習場域,傳授豐富的修復經驗,歷時294小時的密集學習,今(29)日在西華堂展現成果。
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,泥作技術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一環,此次計畫不僅成功培養新一代修復人才,更累積了寶貴的技術經驗與教學模式,未來將進一步開設「大木作」與「彩繪」傳習課程,並結合實地案場作為教學場域,透過不斷變化的修復現場,培養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表示,文化資產的修復與保存,不僅關乎技術的延續,更關乎歷史與文化的傳承。本次「台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」不只是技藝學習的場域,更是一場文化使命的實踐。隨著課程圓滿結業,這群學員將成為文化資產修復的新生力量,肩負起守護歷史建築的重要責任。未來,透過更完善的傳習機制與培育計畫,台南將持續深化文化資產修復技術,讓這座文化古都的歷史風貌得以延續,代代相傳。
擔任傳習實作之講師呂新義老師就是擅長泥作技術,施作技藝相當精湛。本次課程特別設立「實作組」與「記錄組」,前者著重於實際修復技能培養,涵蓋修復倫理法規、職業安全訓練,以及漢式土水作的術科課程,並教授砌養灰池、白灰壁施作、特殊抹刀製作與洗石子翻模技法;後者則針對文化資產修復紀錄者,透過工地現場觀察與紀錄訓練,使修復過程完整保存,並縮短過去匠師、工地主責人與建築師之間的資訊落差。這不僅提升了學員的專業素養,也為文化資產修復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。